在职业教育领域,如何让学生在毕业时无缝对接职场,提升就业竞争力,一直是各大院校探索的重要课题。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构建“实习岗位前置、技能培训嵌入、职业发展贯通”的全链条就业实习体系,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依托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自治区能源电子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积极探索“1+1+N”校企合作模式,力求每个专业群都能与产业园区紧密合作,每个专业都能与头部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
走进学院的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数字孪生生产线格外引人注目。这条生产线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完美复刻了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真实场景。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操作机床、操控机器人,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加工。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李海珠说:“我们打造这样真实的实训场景,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毕业后能迅速融入职场。”
在智能物联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系统集成实训室,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孙树林正在给学生讲授智能系统应用与维护课程。他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在智能终端实训设备上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智能物联系统的运行原理。这种将企业实际场景引入实习实训基地的做法,实现了“课堂即车间、作业即工单”,目前企业项目进课堂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
为了确保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获得行业认可,学院还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并开展认证培训。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老师刘佳玲说:“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生们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还能考取相关的行业认证证书,大大提升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学院采用“2+0.5+0.5”学制,大一阶段让学生开展企业岗位认知实践,大二嵌入企业项目实战,大三则推行工匠工坊及订单班认证特训,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职业能力。
从职业发展贯通的角度来看,学院与和林格尔新区、呼和浩特经开区等地区共建人才基地,并与阿里云、华为、中环、京东等知名企业开设“工匠班”“冠名班”“订单班”,目前已开设特色班级71个。近两年,订单班已培养学生1843人,目前在培学生1355人,对口率高达98%。通过这些订单班,学院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电子与自动化系2023届毕业生刘轩赫便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他在结束了海康威视杭州总部的实习后,凭借在实习期间积累的技能和经验,顺利留在了海康机器人北京分公司,成为一名项目调试技术员。
据了解,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华为、京东方等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还在不断推进。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全链条实习体系,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