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听说这里能办工会卡?”近日,一位中年男子在北京市东城区政务大厅内区总工会的服务窗口前驻足询问。“是的!工会会员可享受医疗互助、技能培训等12项福利,我给您详细介绍一下。”工作人员说。
这是东城区总工会建会服务入驻政务大厅,推进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和工会服务“两个覆盖”的一个场景。
东城区总依托区政务服务大厅,与区政务和数据局、区工商联、区人力社保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区投促中心等多家部门单位建立“政工合作”联动机制,通过数据共享、服务联动、政策协同,探索非公企业工会组建新路径,实现企业建会“一站式”办理,推动工会组建工作提质增效。2025年上半年,新增建会单位867家,发展会员9663名。
工会建会服务入驻政务大厅
7月25日,记者在东城区政务大厅看到,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工会普惠政策”动画,柜台旁边摞着《入会指南》《维权手册》等资料。工作人员王娜和同事面带微笑地迎接前来咨询办事的职工,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不一会,几个穿着快递员衣服的年轻人来到服务窗口前,围在一起听王娜详细讲解工会的性质、宗旨以及加入工会后能够享受到的权益和福利,还分享了工会曾经帮助快递员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听到这些身边的真人真事,快递员小张在王娜的指导下扫描入会小程序,认真填写个人信息。随后,王娜将一枚印有工会标志的徽章递到小张手中,小张小心翼翼地戴在工服上,脸上洋溢着笑容。
入会仪式结束后,工会还为快递员准备了工会宣传资料,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着工作中的趣事和遇到的困难,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此时,在大厅一进门的显眼处,其他工会工作人员正忙着向等待办理业务的职工群众发放工会宣传手册,介绍工会能提供的诸如职业培训、困难帮扶、法律维权等服务项目。
政务工作人员变身“工建指导员”
7月25日下午,东城区总工会干部杜娟正在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睿超进行“岗前特训”,培养“工建指导员”。她将两份“宝典”递给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后说:“今天咱们重点掌握两项核心技能——判断建会条件和介绍工会服务。”
杜娟说,依据“三查法”可以初步判定企业的建会模式和意愿,一是查人数,25人以上单位应独立建会,不足的可加入联合工会;二是查资质,要看企业是否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三是查意愿,重点询问职工占比以及企业对于建会的意愿。同时,通过介绍工会知识及服务让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对企业建会有了更多了解。
“工建指导员”王旭得知一家互联网企业有组建工会的条件,根据大厅提供的联系方式主动找到企业管理层,表示可以协助他们建会。起初,企业管理层担心建会影响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王旭多次与管理层和职工进行交流,详细讲解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如工会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劳动规章制度,提高职工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降低职工流失率和企业招聘成本等。最终,企业管理层欣然同意建会。企业工会成立后,组织开展了职工技能培训、文体活动、慰问困难职工等,得到各方好评。
变“单向推动”为“双向共赢”
“我们通过‘政工合作’联动机制整合区政务和数据局、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等多部门信息资源,动态更新企业注册数据,实现工会组建精准触达。”东城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长华说,这一机制不仅破解建会“信息源”的问题,还实现“政工直通”,使属地“两新”等非公组织登记注册和运行情况得以及时掌握。
东城区总联合区投促中心、工商联等单位开展政策宣讲与普惠服务,以“服务包”前置引导企业主动建会,形成“资源整合—需求适配—服务落地”的工作格局,变“单向推动”为“双向共赢”。
2024年底,经过前期东城区总的摸排,刚成立的国能销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区总的建会目标单位。按照“政工合作”联动机制形成的工作路径,2024年11月13日,区投促中心副主任赵远联系企业负责人罗建军,来到东城区总进行建会咨询,为双方搭建沟通平台。经过半年多的沟通、协调、上门服务,该公司组建工会。
李长华表示,东城区总将持续通过“数据互通,流程优化,政策协同”3个方面深化机制和应用,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为维护职工权益和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