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30名焊工千里“赋能” 疗休养 学技能拿offer一步到位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日期:2025-11-11 浏览

         近日,内蒙古工人包头疗养院迎来30名“特殊”工友,他们是来自兴安盟突泉县的焊接技术人员。两地相隔1000多公里,并且大部分工友还有工作在身,他们为何选择来这里疗休养?

         “突泉焊工”是兴安盟首个自治区级劳务输出品牌,已累计向外地输送技能人才3000余名。对熟练掌握焊接技术的他们而言,找到对口工作并不难,但不签合同、不缴保险、不稳定的就业环境,一直是大家的顾虑。因此,除了精进技能,在包头重新找到一份稳定且有保障的工作,成了工友们此行最迫切的心愿。

         为了满足工友的务工需求,此次疗休养打破传统疗休养模式,工友们除了健康体检、参观交流之外,还特别增加了与“大国工匠”面对面学技能,与企业对接找工作的环节。

         不再是单纯的身心休整,疗休养更是一场“职业赋能之旅”,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工会创新“疗休养+”服务职工新模式的一次实践。通过发挥包头市工业底蕴深厚和电焊劳动力需求旺盛的优势,将传统疗休养服务升级为“疗休养+技能交流+就业供需对接”。

         技能要向行业顶尖看齐,“大国工匠”卢仁峰承担着向工友们传授经验和技艺的任务。

         “大家说说它焊接的难点在哪?”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卢仁峰指着某产品向在场的工友发出提问。工友们七嘴八舌讨论一番后,卢仁峰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卢仁峰告诫工友们,“理论学习是做一名优秀焊工的基础,这件产品的难点在于如何保障平面度,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做储备,完成这项工作的难度会很大。”

         “我从业40多年,总结了很多金属材料的焊接方法,我愿意把精准的数据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焊接工艺在不断进步,希望工友们跟上行业发展的节奏,不断进步。”卢仁峰告诉记者。

         “卢仁峰大师向我们传授了他攻克焊接技术难关、带徒传艺的奋斗历程,在工作室又向我们讲解产品的焊接难点,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这次疗休养不仅在技能上‘充电’,精神上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洗礼。”工友李明旭说。

         提技能,目的是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包头工业基础雄厚,很多企业有焊工的用工需求。杭萧钢构内蒙古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钢结构产品,在包头有6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满产情况下年产能达到约12万吨。

         “我们每年需要大约300名焊工,受淡季影响目前厂区内只有60多名焊工,缺口比较大,所以期待能从30名工友中找到合适的人选。”杭萧钢构内蒙古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杨俊贤说。

         企业现场给工友们出了一道考核题:需将两块厚度2.5厘米,长度20厘米的钢板“T”字形全熔透焊接。

         5名工友完成后,企业技术能手现场查看,为工友们直观演示焊接操作方法,细致拆解技术难点,与大家深入交流实操细节。

         “之前没接触过这项焊接技术,有些设备也只见过没实操过,老师傅的现场演示很实用,有关于特殊焊接工艺的疑问,当场就能请教解决。”工友祝名告诉记者。

         “通过考核能看出来,这些工友的基础技能很扎实,企业不需要在培训上多花成本,通过以老带新能让新人快速上手。工会和我们企业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帮我们筛选的都是实打实有经验的人,避免了简历和实际能力脱节的问题。而且现场考核能让双方摸清需求,这种招聘方式效率特别高。”杨俊贤说。

         一下午的考核面试后,5名工友现场与企业签约,还有10人具有签约意向。

         “通过疗休养把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跨区域人才、技术和就业服务的交流合作,工友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提升了技能,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包头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志斌告诉记者。

         王志斌表示,该活动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一次实践。工友们打零工往往没有保障,工作不稳定。此次用工企业为工友缴纳五险一金,待遇大大提升,让工友们没有后顾之忧。

         当天,两地还签订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帮扶协作协议,将构建“企业需求—订单培训—定向就业”的闭环服务模式。

         “与用工企业达成订单式培训的协议,有助于破解两地劳动力供需矛盾,更好地解决突泉县富余劳动力和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焊接技术工人就业问题,为突泉县劳务输出和职工技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突泉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利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