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总工会安排14名工会社会工作者下沉到乡镇工会工作后,不仅乡镇工会实现了‘没人办事’到‘有人干事’、再到‘把事办好’的转变,还把村级工会组建工作也带动起来了。”8月23日,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总工会副主席李东告诉记者,龙潭镇的13个村和亚山镇的14个村成立了工会。
截至2025年6月,全区已建新业态工会涵盖法人单位6214家,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27万人;全区有乡镇(街道)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工会1300多家,涵盖会员260多万人。
这一变化,源于近年来自治区总工会大力推进的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扩编、优选、强训、激励”组合拳,既填补基层工会人力缺口,又提升服务队伍专业素质,让基层工会成为职工身边看得见、靠得住的“职工之家”,吸引了越来越多职工加入工会组织。
“没人干事、事没人管”,曾经是基层工会的首要难题。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干部多为兼职人员,职工维权、活动组织、企业建会等工作常陷入“推不动、落不实”的困境。针对这一痛点,自治区总工会制定专项规划:从2023年起,用3年时间,在原来基础上给每个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再配1名工会社会工作者,3年计划增加927名,投入经费1.0587亿元,使全区工会社会工作者人数保持在2600人左右,覆盖全部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确保专职专用。目前,全区已聘用工会社会工作者2441人,他们活跃在镇街、社区、园区,在推动企业工会组建、参与劳资纠纷化解、动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解决工会服务职工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各地迅速行动。截至2024年8月,河池市连续3年累计投入1352.4万元,为下辖乡镇(街道)配备202名工会社会工作者,壮大乡镇(街道)工会力量。贵港市覃塘区总工会通过采取选聘、招聘等方式,为10个乡镇(街道)全部配备工会社会工作者1~2名,通过走访基层,了解基层所需所求,推动基层组建工会,提升工会服务能力。
严把“入口关卡”。解决“有人办事”后,“人能不能干事、能不能干好事”成为新的关键。为避免工会社会工作者“入职易、胜任难”,广西市县区总工会在招聘环节建立“政治+能力+经验”的三维选拔标准,从源头筛选适配人才,实现“从有到优”的提升。明确报考人员需具备“政治觉悟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基础条件,同时将“中共党员、党群工作经历”设为优先项,确保队伍政治可靠、贴合基层需求。来宾市武宣县总工会对定岗到乡镇专职从事工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入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
强化“实战培训”。为解决社会化工作者“懂理论、缺实操”的问题,广西各级工会搭建“分层培训+实战演练”体系。自治区总工会每年都举办社会工作者履职培训班。柳州市柳南区总工会举办的社会工作者业务知识培训班,让新入职的20名社会工作者全面掌握工会理论政策知识和核心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健全“激励机制”。为了让工会社会工作者“留得住、有干劲”,广西各地工会纷纷建立“薪酬+发展”双重保障机制,为工会社会工作者缴纳五险一金,并制定晋升机制。桂林市总工会出台的工会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中,在待遇方面,规范社会化工作者评价标准,设立一至四级职级等次并逐级增加工资待遇;建立职务职级“双通道”晋升机制,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者可通过竞聘的方式聘用为产业(行业、系统)工会副主席,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的按公务员嘉奖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搭建工会与职工的“联络桥梁”,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会组织活力。博白县总工会已经有3名社会工作者晋升为部长(主任)助理,形成“干得好有机会”的正向激励。
如今,在广西,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成为基层工会的“生力军”。自治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队伍管理机制,推动服务更精准、更贴近职工需求,让“娘家人”的温暖直达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