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重庆江津培养青年主播人才:让乡村“长”出自己的美好生活推荐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5-09-17 浏览

          65万次的播放量——一条在土陶制作点拍摄的“非遗土陶”短视频,让90后主播李凤尼在网络上有了“小小的成就”。这是共青团重庆市江津区委与江津区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的“乡村美好生活推荐官”行动计划的成功案例之一。

          发掘青年主播人才,借助新的社交传播方式,让更多乡村好物、美好生活被看见。今年7月以来,江津区发挥团组织直达基层优势和青年特色,培育了一批能记录、会传播、懂运营的乡村青年人才,带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乡村,现在需要培训什么

          要搞培训,先得知道乡村到底缺什么。团江津区委调研后分析: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农产品“好货卖不上好价”;乡村文旅知晓度低,乡村品牌宣传推广手段单一,乡土故事常由“他者”代言,乡村真实面貌被刻板印象遮蔽,乡村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难以展现。

          团江津区委书记周杨表示,江津区依托“三股青年力量”,精准梳理培训需求,把培训什么内容摆在首位。

          第一股力量是遍布江津各村的大学生兼职团支部副书记。江津区通过大学生兼任村(社区)团支部副书记行动计划,实现了全区30个镇街、303个村(社区)的全覆盖。

          这些大学生有热情、有干劲,更有乡村急需的科学统计能力。他们扎在基层,白天跟着村干部走访农户,晚上和乡村青年聊天,把大家想学习的技能、遇到的难题一一记下来。

          第二股力量是到江津实践的青年学子。近3年来,1万余名青年学子每年寒暑假在江津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

          团江津区委积极对接专业匹配的院校实践团队,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的调研花椒产业,有的考察乡村文旅,已形成60余篇调研报告。

          第三股力量是“青耘重庆·百村行”积累的实践经验。江津区通过“共青团+邮政+农户”的三方协作模式,在全区100个村居开展直播助农。过程中,他们收集了农民反馈的问题:有的农户不懂电商规则,卖货时被压价;有的农产品品控没做好,影响全域口碑;有的农户全程没话语权,只能被动等着分收益。

          这些调研报告、建议、堵点,都被纳入了培训考量因素。团江津区委共梳理出10项核心培训需求:法律法规、农村场景内容策划、账号定位、农产品展示技巧、平台推流逻辑及数据功能、高效拍摄、视觉呈现、剪辑、文案撰写、后期运营。

          梯次培训求精不贪多

          今年7月4日,第一期培训启动时,台下只坐了120余名青年。

          不要凑数的学员,只要真正想为家乡做事、能坚持下去的有缘人和有志者——招募学员时,江津区定下了基调。他们摒弃传统撒网式的培训,第一期采用镇街推荐和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并确定了3期“梯次培训”。

          第一堂课聚焦“合规入门+理论奠基”,导师解读《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并讲解短视频账号定位与选题策划;深入了解平台规则、推流逻辑及数据功能,夯实内容安全与专业认知基础。课后通过实践任务与导师跟踪指导,促进理论向实操转化。

          第二、三期采用“优中选优”的选拔机制,来自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会二十九分会的导师团队围绕当期的课程内容,层层递进布置作业,如第一期的基础文案撰写、视频基础拍摄,第二期对视频的完播量进行考核,导师结合学员上一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学习态度、个人意愿等综合表现情况进行选拔。

          选拔贯穿始终。区别于以往过度集中的一次性培训,本次培训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每阶段设置“理论课+实操课+专题作业”,老师全程课后指导,通过“作业晾晒-导师点评-优化改进”,实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迭代循环。

          导师之一李峰表示,设置这样的课程主要是希望学员有时间消化知识,通过每期的培训让学员课后参加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带到下一期的课程中,避免纸上谈兵。

          经过选拔,此次行动计划最终只留下20人,涵盖村党支部书记、创业青年、民宿主理人、新媒体从业者等人员。

          在吴滩镇“象外婆庄园”,20名通过第二期实操考核的学员接受了短视频运营及直播带货培训。导师对学员拍摄的视频,从画面拍摄、文案撰写到发布效果逐一点评,在“直播带货”方面开展“一对一”指导,“怎么介绍产品、怎么和观众互动,到如何把短视频里的好点子用到直播中”。

          “3期专业培训给我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新的世界。”李凤尼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这次培训让她眼前一亮,培训老师讲的短视频拍摄技巧、乡村故事挖掘方法都特别接地气,最惊喜的是和其他同学交流环节,大家分享各自村里的特产、美景,聊着聊着就有了创作灵感。

          接受培训后,她开始从村里的蔬菜、水果拍摄再延伸到非遗土陶,“不再是随便拍拍,知道怎么突出亮点、讲好故事了”。

          每一个视频背后都是一个村庄

          今年7月中旬至今,江津区20名学员共计产出60余个精品短视频作品,累计播放量突破300万次,部分作品在创意性、完成度以及视觉效果方面表现出色,涌现出多个播放量10万+的热播视频。

          先锋镇保坪村的代小月在“保坪印象”上发布了一个播放量超10万次的森林防火视频。

          代小月此前一直想拍一个“人人能看得进去”的森林防火宣传视频。原因是保坪村于2023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植被丰盛,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森林防火压力。

          她模仿过其他传播量比较大的短视频,但是收效甚微,通过这次系统学习后,她组织村民拍摄,写文案、找拍摄地点,请导师指导,经过反复打磨后,收获了不错的播放量。

          针对“毕业”的学员,导师还将继续进行为期1年的有重点、有目标的跟踪指导,并安排导师团队常态化关注学员后期发展情况、不定期开展座谈交流和经验分享,及时对接资源和链接更多学习机会,持续为学员后期成长和长远发展搭建平台。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员将短视频的学习成效运用到乡村振兴一线的具体实践中。”周杨表示。

          通过三期的梯次培育,江津区初步构建起“村居干部+青年创业者+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乡村传播青年人才梯次培育库,并针对重点、精英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路线,一人一策,打造专属赛道,助力学员在短视频领域持续积累经验,创作更多精品视频,吸引更多流量关注,从而带动乡村产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