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之下,26岁的陈红标沿着“空中造楼工厂”的顶部钢桁架平台走道,稳步迈向数十米高空上的驾驶舱。这是他每日工作中最心潮澎湃的时刻——站在时代前沿,操控着建筑行业的“未来装备”。
“空中造楼工厂”,又称“造楼机”,是集成爬架、浇筑、智能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施工平台。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工地的模式,将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提升至全新高度。陈红标是中铁城建集团首批“空中造楼工厂”的操作员,但6年前刚入行时,这个来自云南农村的小伙子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从一名传统脚手架工转型为智能设备的操控者。
2019年夏天,20岁的陈红标怀揣着对城市的憧憬,从老家来到广东务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传统的脚手架搭建,夏天40℃的高温下,钢管被晒得烫手,安全绳勒得肩膀生疼,腰酸背痛是收工后的常态。工友们自嘲:“晴天一身锈、雨天两脚泥。”那时的陈红标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永远与扳手、钢管为伴。
转机出现在2024年春天。中铁城建广州南沙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引入了“空中造楼工厂”,项目部决定从现有工人中选拔技术骨干进行转岗培训,陈红标凭借扎实的高空作业经验和踏实肯干的态度成功入选。然而,面对精密的控制系统与复杂的数据检测,这个习惯用扳手解决问题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到“比爬架子还心慌”。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培训第一天,技术员让调试液压系统,陈红标习惯性抡起扳手就要拧,惹得满屋哄笑。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型工人”。
那晚,陈红标蹲在工棚门口和老父亲通视频电话,父亲在屏幕那头说:“标娃,咱家祖辈都是泥瓦匠,到你这就出息了……”父亲的话让他红了眼眶,抹了把脸,陈红标扎进技术手册,一页页啃读,一行行标注。
培训并非一帆风顺。连续一个月的高强度学习,加上离家千里、长期驻守工地的疲惫,让陈红标一度打起退堂鼓:“那时候真想收拾行李回老家。”
直到师傅老李找到他,两人在工地旁的夜宵摊聊到深夜。老李说:“每一幢高楼都有咱们建筑人的汗水。你现在学的,就是未来的方向。”师傅的话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
那晚之后,陈红标开始主动申请到工厂参观,借着模拟操作台反复练习。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操作要点,连吃饭时都在默念参数。终于,在经过项目技术员一对一指导的“师徒制”培训和严格的岗前考核后,他不仅能独立操控“空中造楼工厂”,还能根据施工进度调整参数,优化作业流程。
“空中造楼工厂”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化和安全性。据悉,相较于传统爬架,它采用全封闭式设计,配备降温遮阳棚和喷雾系统,夏季可使作业面温度降低10℃以上,噪声减少20分贝,让“空调房里的操作”成为现实。
“以前在电机轰鸣、金属摩擦声中,和工友交流得靠吼,现在整个平台爬升几乎无声,只有控制台上的数据提醒着我正在向高空攀升。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建筑行业真的变了。”陈红标感慨地说。
每次按下爬升键,也意味着安全责任的倍增。高达16.5m的外挂架可在1小时内完成2.9米的爬升,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陈红标必须时刻关注顶部平台的位移及倾斜,油缸的应力、油温,作业面的温湿度等关键信息,确保万无一失。“以前爬架子,危险的是自己;现在开机器,责任是整个团队的安全。”陈红标说。
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是广州市重点民生工程,也是中铁城建首个应用“空中造楼工厂”的示范项目。在这里,像陈红标这样的工人正经历着建筑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现在工地上的测量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越来越多了。”但陈红标反而觉得干劲更足,“以前觉得干这行就是卖力气,现在才知道,技术才是硬道理。科技让建筑变得更高效、更安全,也要求我们工人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